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解讀

建設新農村蘊藏萬億商機

來源:新華網 作者:新華網 發(fā)布時間:2007年06月20日 點擊數(shù): 次 [添加收藏]

有專家預測,“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至少為3萬億元人民幣,可以為相關企業(yè)帶來5、6萬億的投資空間

作為未來中國經濟的最厚重板塊之一——“新農村建設”,隨著“十一五”規(guī)劃長卷的舒展已逐漸浮出水面。新農村建設一頭牽著8億農民的手,他們要過上好日子;另一頭還牽引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內需。8億農民的需求,將給中國下一輪經濟增長帶來無限動力。

有專家算過這樣一筆賬:“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至少為3萬億元人民幣,可以為相關企業(yè)制造5、6萬億元的投資空間。

中南村的“市民”生活

在中南村,一排排樣式別致的三層小樓與城里的別墅沒有什么分別,但保留了很多農村特色:客廳寬敞,像過去的堂屋;儲藏室大而通風,糧食工具都放得下;房屋前后都開門,方便進出和鄰里串門兒。這是中南村為村民新建的居住點。到2005年底,1/3的中南村村民住上了居住點里的新房。

中南村是江蘇南通市農村現(xiàn)代化建設先行示范村,像中南村這樣的集中居住點,南通市將來要建設2500個。為了吸引村民到居住點居住,南通市出臺了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比如集中區(qū)內的公寓式、聯(lián)體式等拆遷安置房由政府部門提供,并全部按成本價賣給農民,再加上拆遷補償款,如果等面積置換的話,農民花的錢非常有限。

在中南村居住點內,村民為新房付出的成本是每平方米500元,這對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的中南村村民來說,沒有任何經濟負擔。

南通市制定了“分步走”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像中南村這樣讓村民搬進居住點。2015年,全市30%左右的農戶進入集中居住區(qū);到2025年,全市農民基本進入城鄉(xiāng)集中居住區(qū)。

2006年,江蘇省將興建1000個,而整個“十一五”期間,這樣的居住點將擴大到一萬個。在江蘇省新農村建設的版圖上,全省20萬個自然村將慢慢集中到5萬個居住點區(qū)內。每個居住點要有公共服務中心、一組村內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形成一個村莊的基本形態(tài)和基本的人口集居配套設施,吸引農民自愿到居住點居住。

記者了解到,一個中南村的村民居住點建設就已經投入2500多萬,估計建成要3000萬左右。這筆資金從何而來?中南村有個中南集團,年營業(yè)額達到20億元,而中南集團董事長陳錦石即中南村村支書。中南村能夠在新農村建設上走得比別人快也是依賴了中南集團這個“搖錢樹”,形成了“以企養(yǎng)村”的類似華西村的模式。

但在我國65萬個行政村、320萬個自然村中,像中南村這樣富有的村子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村子還得為新農村建設的費用來源犯愁,這是新農村建設中一個繞不開的難題。

窮村如何搭上順風車

中南村的“市民待遇”對山東省張高村村民來說,還只是一個說著玩的談資。因為村里的收入一年才7000元,這7000元能做什么呢?

村長張維敬告訴記者,1600口人,人均收入3300元,在山東鄒平縣張高村也算得上處于中游水平。張高村的村民收入來源有三塊:種植收入180萬元,養(yǎng)殖收入40萬元,另外就是每年有100多位村民在外打工收入100萬元左右,加上其它收入10萬元,全村總收入約330萬元。

“村里沒有工廠,村委會每年有一筆7000元的收入,來自土地承包者的上交。”張維敬自己也沒有辦法。

談到新農村建設,張維敬告訴記者,“最迫切的問題是解決農民看不起病的問題,另外一個就是修路,而最難辦的問題就是如何讓村民富起來。”

早在兩年前,張高村村民就參加了農村合作醫(yī)療。村民每人交15元,其中10元以藥返還,實際是每人交了5元錢。不過,張維敬告訴記者,看病對農民的經濟壓力還是非常大,這方面的資金缺口大。

張高村的第二個大型投資項目是修路。2005年已經修了一條1400米的主路,政府出7萬元,村里自籌7萬元,一共花了14萬元。由于政府的錢還沒有到位,所以,張維敬就與村里4個村委會成員以個人名義做了半年期7萬元的貸款,利息是10.45%。不過,村里還有差不多2000米的路要修,還有15萬左右的缺口。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張高村有一個項目,項目組資助了張高村1萬元,裝了48盞路燈。如果把主要路段全部裝上,還差50盞,又要1萬元。

新農村建設是一件大事,如果像中南村那樣來做村民定居點的規(guī)劃,對張高村似乎有些不現(xiàn)實。

張維敬告訴記者,目前張高村村民的房子有一半是新建的,還有一半是可建可不建,但住上50年沒問題。家中如果是女孩子就不會建了,如果是男孩就要建房了,這是農民的觀念。當然,更大的問題是如何讓村民富起來,有了錢,花錢的事情才能有個說法。村里有人在縣城里投資100多萬辦了一個毛巾廠,村里動員過讓他回來辦廠,考慮到成本太高,這事也沒有成。

在張維敬的帳本上,村里至少需要23萬元的資金投入,村里沒有工廠,錢自然就沒辦法籌集了,又不能讓村民自己掏腰包。如果搭上新農村建設的順風車,政府能給多少錢呢?張維敬心里沒有底。

誰來解決萬億資金缺口

錢從哪里來?這是新農村建設碰到的最大難題。政府能解決這個龐大的資金缺口嗎?

2005年,全國農民人均現(xiàn)金收入2450元,張高村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近1000元,而張高村建設資金缺口有23萬元,而全國有65萬個行政村,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缺口又有多大呢?

根據(jù)國家發(fā)改委產業(yè)研究所所長馬曉河在江西贛州、四川瀘州等地25個村莊的調查,當前開展新農村建設,按照一定標準要滿足農村道路、安全飲水、沼氣、用電、通訊、廣播電視等建設,扣除已經建設完成的投資項目,全國平均每位農民需要投資約為1700元到4900元,其中貧困山區(qū)、丘陵和一般地區(qū)投資需求較大,而城市近郊投資需求相對會低一些。

如果按8億農民計算,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缺口將在13600—43200億元之間,而這些資金是靠農村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的。

這個問題留給誰?答案肯定是政府。

“多予、少取、搞活”,這是中央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六字方針。

2005年,免征農業(yè)稅的省份達到27個,全國農民將因此減少280億元的負擔。中央財政對農村的財政支持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2006年,中央政府對農村的財政支持還要加大。

中央財政的支持會解決一部分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問題,可僅僅給錢還是遠遠不夠。

國家相關部委已經在農村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國務院在日前下發(fā)的《國務院關于促進流通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國家鼓勵優(yōu)勢流通企業(yè)用連鎖經營方式完善農村流通網絡;商務部提出要在全國部分縣市開展“萬村千鄉(xiāng)”市場工程建設試點,計劃三年內在試點區(qū)域培育25萬家農村連鎖超市。

顯然,對于國內生產企業(yè)和流通企業(yè)而言,“新農村建設”無疑是一次重要的投資機遇。有專家算過這樣一筆賬:“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至少為3萬億元人民幣,根據(jù)“投資乘數(shù)”原理,僅此一舉就可以為相關企業(yè)制造5、6萬億元的投資空間。

從政府給錢到給政策,這將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到新農村建設的大潮中來,新農村建設中許多問題會在這個大潮中彰顯,也將在這個大潮中消失。(記者 楊麗 董文勝)

新農村建設不是難事

要想讓農村文明、祥和、富裕,可以從三個步驟著手。

第一步就是要放開管制,把生產經營搞活,讓農村擺脫一些過于官僚化的管制,從而煥發(fā)活力和生機。比如農村金融,農村要成立信用社就讓他成立。城市里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的政策同樣適合農村,要用經營城市的理念經營農村。

第二步就是如何搞農村建設。國家可以搞規(guī)劃,不要搞計劃。把農村建設得整潔、文明,需要有個規(guī)劃,但在規(guī)劃以后國家不要再去管建設,可以引進城市建設開發(fā)區(qū)的辦法建設鄉(xiāng)村,讓農民自己去建就行了。如果不朝著規(guī)劃走,國家可以采取行政處罰,但最好是采取經濟辦法。現(xiàn)在國家有“多予”的政策,哪個村要不搞新農村建設,國家就不給哪個村財政支持。

以上兩點解決了富裕問題和文明問題,第三個就是祥和問題。怎么才能讓農村祥和?農村不祥和,有三點矛盾:一是土地問題,比如宅基地;二是計劃生育問題;三是養(yǎng)老問題。這是矛盾比較集中的三點。詳細>>

2.8萬億托起韓國“新村”

韓國的“新村運動”經歷了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收入、發(fā)展農村工業(yè)區(qū)三個階段。到2004年,韓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4萬美元,城鄉(xiāng)收入比為1∶0.84。

自1970年開始,韓國政府10年間累計向“新村運動”投入了2.8萬億韓元,相當于財政支出的1%,韓國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以顯著改善。詳細>>

·韓國人如何打造“新農村”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之親歷湘北“行路難”

提起“新農村建設”,大多數(shù)人想到的就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究竟農村基礎設施狀況如何?日前,記者前往湘北某縣農村實地調查之后發(fā)現(xiàn),當?shù)鼗A設施欠缺,道路破爛不堪,已經建成的部分基礎設施也缺乏管理,不能有效提供服務。詳細>>

建設新農村:中央“一號文件”連續(xù)3年關注三農

2004年、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是圍繞“三農”問題。種種跡象表明,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欲再次關注“三農”,主要內容將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即將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將圍繞新農村建設這一主題做出重大部署。詳細>>

·解讀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

2006:中國農民在希望的田野上建設新農村

【編者按】:2005年是豐收的一年,是轉折的一年,糧食總產9680億斤,比上年增產291億斤;畝產619斤,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被寫入“十一五”規(guī)劃,全年農業(yè)稅減免共減輕農民負擔約220億元。

2006年是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是加入WTO后的第五個年頭,也是充滿希望的一年。1月1日,我們正式告別農業(yè)稅,中央增加了對“三農”的財政支持力度,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下,農村教育、衛(wèi)生、文化、社會保障等事業(yè)將取得進一步發(fā)展,城鄉(xiāng)分割、農民工待遇等問題將會得到更多的關注,9億農民“輕裝上陣”,在希望的田野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詳細>>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 溫家寶作重要講話

·
新農村建設的九大標志 農業(yè)和農村經濟“九大行動”

·新農村建設道路上 9億農民明年多少政策可期待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網上座談會

·中央將力推新農村建設 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

·2005年:五大關鍵詞透露出“三農”新變化

·新農村建設要防止三種傾向 建設新農村 開局總部署

·06中國經濟7人談之新農村建設篇:政府投資制度先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之年五大“看點”